2024年,我国居民储蓄率跌至历史新低的24.3%,与2020年的45.7%相比,呈现出惊人的“断崖式”下跌,彻底打破了国人“爱存钱”的传统印象。这一现象背后,高房价扮演着关键角色,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:
首先,高昂的首付掏空了家庭积蓄。如今,购房贷款成为常态,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首付款,往往需要耗尽家庭甚至两代人的积蓄才能凑齐。这直接导致居民存款大幅减少,成为储蓄率断崖式下跌的主要推手。 一位网友的感慨颇具代表性:“每月工资7500元,房贷就要还4500元,剩下的钱只够维持基本生活,根本存不下钱。”
其次,沉重的房贷压力吞噬了居民的剩余收入。央行数据显示,已购房家庭平均每月42.3%的收入用于还贷,远超国际30%的警戒线。这不仅压缩了居民的消费支出,更使得他们每月几乎无法存下一分钱。 根据央行数据,90%的家庭存款低于10万元,正是这种高负债、低储蓄现状的直接体现,也严重削弱了购房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。
展开剩余69%第三,高房价推高租金,连租房群体也无力储蓄。高房价的溢出效应导致租金水涨船高,尤其是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,租金支出占年轻人收入的比例已逼近40%。这意味着,不仅是背负房贷的2亿多“房奴”,就连租房群体也面临着严重的储蓄困境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美国家庭资产中,房地产占比约为33.2%,金融资产占比约为65.7%。我国户均家庭总负债高达51.2万元,其中房贷占比超过80%,达到41.8万元,这反映出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的严重失衡,过度依赖房地产。截止2024年底,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41.7万元,同比增长5.6%,平均每个房贷家庭每月需将收入的42.3%用于还贷。
储蓄率的断崖式下跌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。首先,养老保障面临巨大挑战。2035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超过10万亿元,个人储蓄的断崖式下跌无疑雪上加霜,居民将同时面临社保养老和个人储蓄养老的两重困境。其次,消费需求不足将制约经济增长。虽然高房价在短期内利好GDP和土地出让金增长,但长期来看,一旦经济下行或失业率上升,缺乏储蓄的家庭消费能力将急剧萎缩,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将变得异常困难。最后,购房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极度下降。许多家庭倾尽所有购房,背负着几十年的房贷压力,每月收入大部分用于还贷,几乎没有储蓄。一旦遭遇失业、疾病等突发事件,他们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,缺乏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。
面对严峻的形势,需要采取双管齐下的应对措施:一、提升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,并增加就业岗位,解决居民收入过低的问题;二、积极探索有效的房地产调控政策,缓解高房价带来的压力,避免资产配置过度依赖房地产。只有这样,才能有效化解高房价带来的风险,重建居民的储蓄信心,确保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。
"
发布于:云南省源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